拥有的书籍太少了。
富家子弟,除了四书五经,他们还有史书、传记、风物志,各地县志,他们从小接触的,都是见识面广的人,眼界比我们普通人宽,思考的东西与我们普通人也不一样。
他们有名师,有雄厚的财力,而我们,能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明珠的一番剖析,老秀才内心震荡。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那种无力感他深有体会。
“夫子知道,我爷爷停滞于秀才二十年,为何又去乡试了吗?”
老秀才大胆猜测道,“壮志未酬?”
“正是!”明珠很干脆,“我爷爷天命之二年参加乡试,天命之三年参加会试和殿试,能够考中,除了运气,很大部分归功于三百书籍。
而这书籍,是我们沈家卖了千金菇,在青瓶的腾云斋买的。
说来也是运气好,那天正好遇到书斋处理旧书,我们便咬牙都买了下来。”
明珠说的,老秀才听说过一些,只是没想到,沈青山的进士之路,比他所想的还要艰难。
沈家微末时,被镇上方举人家欺压之事,他是知道的。
只是没想到,这其中如此曲折。
说了沈青山中举的不易,明珠便岔开话题,聊教学方面的事情。
她想知道,李秀才是如何教书的。
一番交流下来,老秀才的授课方式,只能说是平平无奇。
“我爷爷早年曾在镇上的王地主家教书,带过不少学生,兢兢业业数年,只带出了两名童生,直到自己开了私塾,总结经验,才有了今日。”
老秀才都没真正带过学生参加县考,“学生惭愧。”
“经验是积累出来的,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如何加强记忆,这些都是夫子要思考的事情。”
明珠看着老秀才,“凌江一带,文风不盛,究根结底是何原因,想必夫子也清楚。”
老秀才点点头。
究根结底就是穷。
饭都吃不饱,哪里还有心思科举。
“本乡君推万牲草,鼓励百姓养猪种菜,就是想让大家多赚几个钱,让那些想念书的人有机会进入学堂。
无论他们只是学了一年半载,还是考上功名,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。”
说及此,明珠问老秀才,“李童生没考上秀才,同村里人一样干农活,有没有人跟你们说,读书没用?”
“有的,村里人嘴碎,说什么都有。”老秀才语气艰涩,“犬子放弃考秀才之时,村里便流言不断,严重之时,犬子还会自我怀疑。
时间久了,他自己也想通了,嘴巴长在别人身上,做好自己便成。
犬子还说,自己实现不了的,还有儿子和孙子,
诚如乡君所讲,无论是否考取功名,都会改变人生,只是改变多还是改变少的问题。
学生之所以念书,是利于学生的爷爷,他曾在大户做过长工,偷偷学了几个字,便也想让后辈识字长见识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学生的父亲还有学生的儿孙,才会执着于考功名。”
这情况,跟沈家很相似,都是想通过念书,改变人生,改变门庭。
“甲班中,除了方家大朗,另外两位是夫子的孙子吧?”
“乡君好眼力!”老秀才笑了,“他们两个正是学生的大孙子和二孙子,五岁开始便跟学生识字。”
提到两个孙子,老秀才脸上笑意不断,话也比之前的多了。
不再是一问一答。
从中,明珠得知,大孙子是李童生所出,二孙子是李家二子的长子。
两人年龄差几个月,都是喜欢念书的,且很刻苦,李童生和老秀才都寄予厚望。
话题打开了,两人聊天的内容,也不在局限于科举和学堂,还有诗和远方。
明珠擅长画饼,得知老秀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凌江和青州府,便主动给他介绍了两地的名人、民俗和山水风光。
之后,明珠还提了京城,也提了元隆帝和青微草……
老秀才突然肃然起敬起来。
若说之前的恭敬是身份使然,那么此刻便是发自内心了。
路女官看了看天色,见两人还在聊,只好让小翠儿去教室把李家长孙李建业叫出来。
“学堂何时下学吃午饭?”见到来人,路女官直接问道。
李建业有些莫名,但还是礼貌的回道,“午时两刻。”
“午饭过后,又是几时上学?”
“未时三刻。”
“那你在这儿等我一会。”路女官说着,转身去了正屋。
李建业犹豫了两下,也跟了上去。
路女官敲了两下门,出声提醒,“乡君,准备午时了。”
老秀才看了眼天色,顺势提出邀请,“乡君难得来一趟,可要好好尝一尝我们上坡村的饭菜!”
“那便……麻烦夫子了。”
老秀才一脸高兴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