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狄青是离开了西北老巢,去那极南邕州之地。
“陛下,臣以为,当把狄咏留在京中,如此,也可多些许倚仗!”这时候梁适与皇帝出现了意见分歧,话语之意,其实就是他觉得应该把狄咏留下来当人质。
皇帝赵祯笑了笑,拿手点了点梁适,说道:“你啊你啊,想得这么一大堆理由,却独独在这一点上缺了思虑,儒家圣贤子弟,又岂能不随父出征?”
赵祯之意,武夫的士大夫儿子,岂能不跟在武夫身边?这不是天生的监视吗?如果狄青真有什么异动,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,必然就是狄咏这个受儒家圣贤教育长大的士大夫儿子了。
朝堂读书人,是最值得信任的,他们可能委曲求全卖国,但万万不可能造反。这就是大宋朝历代教育下的成果。
天地君亲师,三纲五常,如同咒语一般,学上十几年,必然万事大吉,这是一种意识形态。这也是赵宋皇帝为何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所在。
梁适看得皇帝在笑,便也跟着笑了笑,他的思维与帝王终究还是有区别,皇帝为何要派狄咏一起出征,他并不能十分理解,却也能感受到一点点皇帝心中所想。
不过也无伤大雅,在梁适看来,狄青其实是不会造反的,如今的狄青早已没有了造反的前提条件,这才是他敢与狄咏有那一番交谈的原因所在。
“陛下自是比臣要高明!”梁适答得一语,也是高明,自己一番表现可圈可点,但是领导再加两句,立马夸一夸,显得领导更加厉害,这也是情商智商的完美结合。
皇帝忽然想起了头前狄咏之语,不免有些担忧,便问:“狄青若是不愿领兵出征,该当如何?”
也是狄咏之前的一番表现让皇帝以为,狄青真的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。也让皇帝以为狄青可能真的会因为身体原因,不愿出征。
这也是此时皇帝稍微放下戒心的重要原因。
“陛下,此事臣必当办妥!”一个人情两面做,这是当官的基本素质,左右逢源。
赵祯点头,对梁适表达了满意之感,再道:“召狄青明日前来奏对!”
梁适在出得皇帝书房门的那一刻,胜利的喜悦再也控制不住,自得之感溢于言表。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