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 > 竞技小说 > 大宋第一武夫 > 第515章 很不解

第515章 很不解(1/2)

上一章大宋第一武夫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笔下文学在线收听!
榷场,在宁夏府西南边,西北边是贺兰山,西南边就是入河西的通道。

榷场也是狄咏要视察的地方,这里看起来就和谐多了,虽然也有不少军汉,但人来人往,并无什么肃杀之气。

党项人,拖着整车的羊皮,来换整车的粮食。

糜子,小米,麦子,乃至也有稻谷……这些东西会养活很大一部分迁往河西的党项人。

而这些羊皮,到得中原,也会让宋的商人盆满钵满,为什么羊皮这么值钱?这里面还要说一个小知识点,那就是古人御寒,其实办法很少。

唐宋之前,中国是没有棉花这种农作物的,也就是说没有棉衣可以穿,棉花是在宋元时代慢慢传入。

那古代人靠什么御寒呢?丝绸的御寒能力是不能指望的,植物里,主要靠麻布,就是一种植物根茎的表皮,跟毒品大麻同属的植物,大麻最早大规模种植,就是用来生产麻绳的。

其次,自然就是动物毛皮,其他动物的毛皮获取较难,唯有羊毛皮,可以大规模获取,而且御寒效果极佳,羊毛也可以用来纺纱制布……

所以,古代中国,唐宋之前,汉字里,只有这个“绵”字,也就是绵羊的绵,当官发福利也发绵。直到宋元之后,才有了“木”字旁的这个“棉”,棉花的棉。炮与砲这个字,也是同样的道理,有了火炮,才有了这个“炮”字。

棉花这种农作物的传入,对中国的改变也是巨大的,御寒能力是其一。还有在战场上棉花也极为重要,甚至改变了甲胄的历史。

棉甲也因此诞生,到了元明时代,火枪已经开始大批量出现在中国的战场,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,火枪已经是所有军队里的标配了,火枪破铁甲的能力极强(这与古代钢铁的生产技术有关,较脆),所以铁甲慢慢跟不上时代了,在淘汰的边缘。

棉甲就应运而生,把棉花,加水,反复拍打,晾干再添加棉花拍打,把柔软的棉花拍打成木板一般,把其中纤维紧密在一起,再内衬金属甲片,如此制作成甲胄,既能保暖防寒,又对火枪弹丸与箭矢的防御力提升极大,棉甲从此就代替了铁甲。(后世某一类型的防弹衣,其实也是这种原理,凯夫拉纤维。)

(这也是影视剧里,唐宋以前,都是浑身铁甲,到得明清时候,看不到那种全身金属光泽甲胄的原因,特别辫子戏里,甲胄都变成了白色,一个一个的铜铆钉在外,白色就是棉甲,铆钉固定的就是内衬的金属甲片。)

狄咏想得这么多,无外乎一件事,那就是棉花……棉花太适合在大西部种植了,棉花,也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开端,是最容易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原材料,其实说的就是纺织业,也就是所谓纺纱机之类。

古代人,无数底层百姓,到得冬天就缩成一团,冻死无数……有了棉花,才有了真正饱暖的基础。棉花,甚至也是纸币的主要原料,其实就是造纸的一种好原料,经用难坏。

还可以将来把这东西当做商品倾销,只需要“自由贸易”了,拿棉花换金属等资源,就不难。

在榷场里走来走去,狄咏思绪良多……

如今党项之生路,就在这个榷场里,但也千万不要以为党项会永远被这座榷场拿捏,党项也在对外用兵,又急又猛,只当他在河西以西达到了目的,占得了地盘,养得活几十万人口了,缓过劲来了,那党项又是一条好汉……

狄咏显然知道这一点,这也是狄咏要快速解决党项的原因所在。

来榷场,狄咏依旧带了李谅祚,让李谅祚亲眼看看,他到汴京为人质给党项换到的好处。

也还是闲聊:“你看看,我大宋之恩德,若非陛下仁德,若非朝廷仁德,岂能如此?”

李谅祚自然得躬身感谢:“拜谢天子,拜谢先生……”

狄咏摆摆手:“谢天子足矣,不必谢某,某当初,是不愿开这榷场的,若非梁姑娘游说几番,这榷场必然开不起来……”

一说到梁辛初,李谅祚眼神起了一些光彩,不自觉往西边望去……

“想回去了?”狄咏问了一语。

“不想,学生本事不够,回去又有何用?”李谅祚此时的这句话,兴许有几分是真。

狄咏点点头:“嗯,这么想就对了。米擒真野比你要强上不少,你若没他的本事,回去也无甚用处。”

话里话外,多多少少有些别的含义……

就看李谅祚怎么理解了,就看李谅祚心中会不会发酵了。

李谅祚面色有些黯然……

狄咏很满意,却并不追着说这个话题,而是说道:“某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,一直想问问你……”

“先生请说……”李谅祚很是乖巧。

狄咏骑在马上,忽然往西边一指:“你说啊,西域之大,地广万里,你党项掌控河西这么多年,怎么偏偏兵锋就一直在宋?偏偏就没有想过那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?为何永远与宋过不去?动不动就大军南下?你们党项,昔日里兵威并非不强,与宋辽交战,打来打去这么多年,除了徒耗钱粮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大宋第一武夫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