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草原大地,几千年来,不知打了多少大小战争,部落之间的互相攻伐,草原与中原的互相死磕……
在这草原之上的大战,并没有多少手段可以使……
狄咏想过许多办法,太多太多,脑袋都想破了,卫青的车阵,狄咏用不了,因为他没有那么多车,这是其一,更重要的是千多年之前卫青的战法,本身而言就属于被动战术……
为何卫青用这种被动战术可以赢呢?其中很大的原因来自大汉与匈奴的军械装备水平的巨大差距,那时候,依靠这些军械装备上的优势,以及军队的勇武,大汉军队在正面战场碾压匈奴的基础就有了。
而且,优势的军械装备,本身就可以给军队带来巨大的心理优势。
但今日之战,狄咏麾下的军队,与辽国的军队相比,并没有太大的军械装备上的优势,所以被动战法,在此时此刻而言,其实不可取……
此时此刻,就真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地步,就是一波冲锋,胜负立判!
但狄咏还想绞尽脑汁想弄一点花活……
什么花活?
正常而言,草原战法,中军出击,两翼穿插……
所以,中军是主力,两翼是辅助……
一千多年来,草原都这么打仗!不这么打仗的,坟头草都长起来了,没有例外……
狄咏自然不可能变换这个作战的方式!
狄咏唯一能变的,就是变换这个作战方式的顺序……
比如……先出两翼,再出中军!
正常而言,这么干,有一个巨大风险,那就是两翼很可能被敌人针对,被先解决掉……因为两翼一般而言都是偏师,人数相比而言并不多,一旦先出,中军还没来,很容易被敌人以优势兵力一波带走……
野外对垒之战,在古代冷兵器战场上,从来没有持久鏖战的,胜负都会很快见分晓……从来不会出现两方人马持久不断的厮杀,互相厮杀,一打几个时辰……
往往战争的胜负,其实就是一趟接敌,双方犬牙交错不久,胜负立马判出……
为何?
人也,人心也!
人,从众!
进若无阻,全员皆进!局面立马大胜!
进若受阻,一处在退,哪怕是被逼无奈的退,全员皆退!局面立马一发不可收拾!一泻千里……
狄咏战阵这么多年,深刻明白这个道理!
也如萧特末,必然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!
此时此刻,狄咏唯一可以倚仗的,就是自己麾下人马多出三万!
这三万要怎么发挥出作用呢?
都堆在中军,其实作用并不会很明显。
所以这个花活的重点,就是加强两翼之力,以两翼为主,中军顶住!
正常战法里,是中军为主,冲击敌人,两翼为辅,扰乱敌人阵型!
也如对面萧特末,三个骑兵集团,中军三万,左右各一万,也是打定这个主意,只要中军不败,大战必胜!
那么,相对而言,狄咏也应该是这么打算的,只要中军不败,大战必胜。
所以,狄咏中军五万,两翼各一万五千人,阵型就是这么摆着的……
萧特末看到的宋军阵型,也是这么摆着的……
所以,萧特末的应对之阵型,就是三万中军,左右各一万。
这里面,逻辑就出现了,这是狄咏与众多将领商量无数的问题……
萧特末中军三万!
若是狄咏也中军三万呢?
那两翼岂不各有两万五?
那么这两翼,岂不……已然比中军还强?哪怕是左右的任意一个方向,都有两万五千人,也与中军差不多了……
这里面还有一个作战逻辑,人数上的优势,要怎么才能真正发挥出来?
就得把战场铺开,增大接触面积,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尽快接触到敌人,这样才能发挥出来人数的优势。
若是不增大接触面积,真的是一个狭路相逢,不论你人数是多了多少,但第一线作战的时候,都是三五千对三五千,那这人数上的优势就没有多大意义了……
甚至很多人必然连敌人都接触不到就战争结束了……不论是胜是败,胜利了,敌人在跑,后方的士卒就没有发挥到作用。
败了,敌人来追,后方的士卒还没使上劲就变成了溃兵……
所以,增大接触面积,让第一线接触的部队从三五千人对三五千人,变成一两万人对三五千人,这一点很重要。
所以,狄咏所想,必须要把两翼加强,增大这个接敌的接触面积,让每一个士卒尽快接触到敌人。
而不必把中军摆放得过于厚实!只要中军能顶得住,这场战争胜率就大大增强了。
但,狄咏又不能直接这么做,因为,这个战阵排列并非真赶到战场才临时排列的,而是在到战场之前就早早开始排列了,到了战场上,这个排列就必须是整整齐齐。
否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