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 > 竞技小说 > 大宋第一武夫 > 第525章 西域之辽

第525章 西域之辽(1/2)

上一章大宋第一武夫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笔下文学在线收听!
耶律洪基立马就问:“那依照叔父之意,该如何是好?”

萧特末立马说道:“争夺河西,于宋乃是唯一往西域之路,但我大辽去西域,却简单许多,从草原而去,既近又快,河西可不与宋人争夺,但这西域必须要争夺,一定要赶在宋人前面,占得西域要地,挡在宋人面前。如此,天下之大,皆闻契丹,不知有宋,是为天命正统!”

萧特末所言,其实也是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的事。

匈奴昔日在西域,干的就是这事,军事征服,外交联合,三番几次,就是为了挡住汉人进出西域。班超在西域,干的也是这事,不惜以几十人的汉人使团去袭杀几百人的匈奴使团。

历史上的辽,在这一点上,其实是成功的。

西方,从中亚到西亚乃至欧罗巴,大片区域,不知有宋,只闻契丹,连带到了民国时期,中国人翻译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,还用“震旦”,就是后世现代上海大楼上挂着的“震旦”那两个字。

震旦一词,也与契丹一词,关系匪浅。乃至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学院,意思就是中国学院。连鲁迅的文章里,也以震旦为中国,称呼中国青年为震旦青年。

后世中国,契丹这个民族的名称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,变成了汉人。但契丹这个名字,却与中国永远绑定在了一起。

契丹一词之意:镔铁、刀剑、坚固。

萧特末之语,也说出了一个地理细节。很多人忽视的细节,特别是现代那种把世界平铺下来的地图,会给人造成的一种错觉。

那就是从蒙古草原去西方,很近,近得超乎许多人的想象。

为什么?因为地球是圆的,越是高纬度地区,东西方向距离就越短,也就是说越是地球这个圆的上下两边,周长就越小。

说得更清楚一些,从西安(长安)到君士坦丁堡,直线距离六千八百公里。

但从乌兰巴托,或者说从辽国此时的上京道西北路招讨司的中心,到君士坦丁堡(伊斯坦布尔),直线距离只有三千多公里。

这也就是后来蒙古人西征的距离,而且蒙古人还并未到达君士坦丁堡。

三千多公里在地理上是什么概念?中国境内,哈尔滨到三亚,直线距离,三千四百公里。广州到乌鲁木齐,直线距离,三千五百多公里。

也就是说蒙古人西征,在地理距离上,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远(当然并非贬低之意),而是说蒙古人之所以西征这么成功,有地理距离上的优势。

地理距离上,蒙古人从草原打到欧洲,与从草原打到中国南边的边境,其实距离上是差不多的。

而中原王朝,若是想从中原到欧洲,陆路上的距离,是蒙古人的两倍。实际路途上,翻山越岭,更是困难几倍。蒙古人反倒是从高原往地势更低的地方去。

这也是为何匈奴、突厥在东方失败,西迁反倒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,包括西辽。蒙古也有类似体验,西征之时势如破竹,但在南征之时,被一个羸弱南宋挡得几十年不得寸进。

还说出一个道理,中国到欧洲,其实是有捷径的,就是先北上到高纬度地区,到草原中心,再从草原去西方。北京去乌兰巴托直线也不过一千公里出头,从草原中心西去,路途好走不说,还是从高海拔去低海拔。

(这也是后世飞机航线设计的原理,中国飞美国,横渡太平洋,航线从来不是直线,而是往北的曲线。)

说来说去,就是高纬度的辽人要去西域,相比低纬度的宋人而言,近得太多,路途也好走太多。(这也是说明,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,是何其艰难,人家匈奴“近在咫尺”,汉人却远如天边,翻山越岭到人家门口抢地盘,可见汉之强!)

萧特末对于西域的关注,也还是上一次在兴庆府与狄咏见面之时起的。

此时此刻,狄咏真要打通河西走廊了,萧特末显然有些急了。

萧特末一番话,皇帝耶律洪基看了看乙辛与仁先,问得一语:“如今这般时刻,当真还能向西用兵吗?”

不等别人先答,萧特末已然开口:“陛下,西北招讨司麾下人马,再征召草原各部一些人马,此去西域,两千多里罢了,大军一到,必所向披靡,如此,便挡在了宋人之前,西域归辽,天命归辽。”

两千多里,一千多公里而已,草原骑兵部队,算不得远。

耶律洪基还是没有决定,而是问道:“朕只担忧……”

皇帝话没说完,萧特末立马接道:“陛下不必担忧,只用西北招讨司足以,皇太叔自也不会真的起内战,且他也没有能力起得内战,临潢府周遭,几十万大军,足以应对!”

乙辛与仁先两人对视一眼,并未说出什么反驳话语,其中道理也简单,若不是宋要去西域,辽人肯定也不会想着去西域。

与宋人争夺,大战略上,就错不了。

见得乙辛与仁先并未说出反对之语,皇帝开口又问:“何人担此重任?”

其实,皇帝就是不愿意耶律乙辛与耶律仁先两人离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大宋第一武夫章节列表下一页